SEO是一个多边的生态,“用户”、“你的站点”、“竞品站点”、“搜索引擎”,这4个点随便一个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自身站点的SEO流量波动。(其实还应该把像新浪、知乎这种“流氓站点”也算进来,但是“流氓站点”拿到不同行业流量的占比差不多是恒定的,所以也不那么重要。)

任何行业,判断任何手段是够有效的前提,是“有反馈”,而反馈时间越长,这越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比如网站流量涨了,有可能不代表SEO搞的好,可能是因为某个竞品网站的流量掉了。

比如有些高竞争、存在巨头网站的行业,一个处于第二梯队的网站流量变化,大部分取决于巨头网站的流量变化,它掉,你才有可能涨,它不掉,你就没机会涨,所以,除非行业整体搜索量变大,否则只能放弃行业流量竞争,寻找行业弱相关的流量来做。

然而在搞SEO的过程中,很容易把大部分目光集中在“自身网站”,而忽视了“用户”、“竞品网站”、“搜索引擎”的变化。

之前流传很广的SEO公式,“整体收录量×整体排名×整体点击率×整体搜索量”这个,放到现在感觉十分尴尬。

比如其中几个子因素:

整体收录率 = 搜索引擎抓取量 × 页面质量

排名 = 页面排名 × 网站权重增益

“页面质量”怎么定义?什么页面才能叫页面质量好的?权重增益又怎么算?

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反馈”的前提,是能够对结果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做出明确且及时的数据量化。

而能够量化,就意味着不能够使用诸如“页面质量”、“权重增益”这类含糊其辞的名词,应该全部换成“XX率”、“XX量”、“XX占比”之类可进行数据计算的明确指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