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作为一种风格没有问题,但是任何风格使用太过都是问题。
说起界面设计里对扁平设计,主流感受都是正面的,似乎很少有人提出它有什么问题。扁平风格在这个简约至上的时代体现了符合潮流的审美,但是它是否真的能够给用户体验带来价值?一味的追求扁平化是否会对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
视觉风格可能对可用性造成出乎预料的影响,这是我长期持有的态度,之前颇受争议的无框界面一文也来源于此。前段时间刚好在Nielsen Norman Group上看到有人做出了较为可信的实验研究,其结果也刚好证明了我的观点。
Kate Meyer 的眼动实验
实验将真实的网站的页面改造成强化版(非扁平化)和轻量版(扁平化)两个版本。相对与轻量版,强化版页面用户使用了更强烈、有深度的视觉样式来强调可交互元素(按钮、连接、页签和滑块)。
例如下面两个页面分别是一个旅馆网站的强化版和轻量版:
强化版
轻量版
包括上例在内,实验一共选取了九个相对不错的网站(都不算特别突出或特别糟糕的设计),涉及六个行业:电子商务(书本、墨镜和珠宝销售)、非盈利网站、旅馆、旅行(汽车租借和航班查询)、科技和金融。
每个网站都有一个合适实验任务,这样就能够在用户执行任务的同时观察用户的行为。例如,旅馆网站的任务描述是这样的:
你将看到一个旅馆的网站。你要预定看见的房间,请告诉我们你决定要点击的地方。
所有网站的图片和任务信息太多,就不放在这里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这里看。
一共有71个普通的网络用户参与实验,他们每人都被要求用所提供的全部九个网站(随机选取两个版本中的一个)完成相应的任务。
实验过程很快,用户先阅读任务,然后扫视看到的页面,看到他们想要点击的目标他们就说「我找到了」,一组实验便到此为止。
用户找到目标所花费的时间以及过程中注意到的目标都会被记录下来(后者用到了眼动仪)。
实验结果
统计发现了两个关键点:
使用轻量版的用户比使用强化版的多花了22%的时间找到目标。
使用轻量版的用户比使用强化版的多出25%个视线焦点(原文用词是 Fixation ,指的是当用户看到页面上感兴趣的点是产生的凝视)。
这两个关键点意味着,轻量版/扁平化的设计让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在页面上寻找目标,并且需要观察更多的元素才能够找到目标。
这是一个任务目标非常明确的实验,参与者并不会觉得页面好看就停下来欣赏。所以花费更长的时间和观察更多的东西所代表的不是「沉浸式的体验」,而是寻找过程中更多的努力和找到后的不确定。
扁平化的问题在哪?
1. 弱化了信息结构
扁平化出现之前,我们有各种手段来描述信息之间对层级关系。扁平化出现之后,这些手段都被视为「多余的装饰」。一味地追求极简,把各个元素都等同对待,这样反倒给用户造成了更大的理解负担。